近日,我院助理教授周双与合作者在国际期刊《Nano Energy》(Q1, IF:19.069)上,以“Ultra-small ZnS enhanced by Fe-N-C for Advanced Potassium-Ion Hybrid Capacitors: Electronic Transfer Dynamics and Ion Adsorption Capability”为题发表最新研究成果。深圳技术大学周双助理教授作为该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,另两位通讯作者为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特聘教授董轶凡以及武汉纺织大学毕惠婷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,可充电电池,如锂离子电池(LIBs),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子设备的主要电源。然而,锂资源的昂贵价格大大阻碍了锂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应用。在众多候选材料中,钾资源的低成本和K/K+的低氧化还原电位(与标准氢电极相比为-2.93V)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。然而,由于K+尺寸较大,电极的动力学效果较差,阻碍了钾离子电池(PIBs)的商业发展。此外,电极材料的电荷储存能力差,将不可避免地影响PIBs的循环稳定性。因此,探索合适的阳极材料是具有挑战性和紧迫性的。
研究团队制备了内部超小ZnS纳米颗粒(约10 nm)和Fe-N-C外壳(ZnS@FeNC),其表现出了良好的K+储存特性。超小的ZnS纳米颗粒和Fe-N-C网络之间的协同效应被证实是增强K+储存的根源。Fe-N-C骨架减轻了ZnS纳米颗粒的体积变化,促进了KFSI电解质的扩散和K+的插入/提取。当作为PIBs应用时,这种ZnS@FeNC在阳极应用中呈现出优异的比容量(0.1 A g-1下471 mAh g-1),稳定的循环能力(1 A g-1下每循环0.011%的容量衰减)。更重要的是,在与商业活性炭材料组装的钾离子混合电容器(PIHC)器件表现出卓越的能量密度(142.88 Wh kg-1,200.5 W kg-1)和功率密度(10025 W kg-1,36.1 Wh kg-1)与超长的寿命(3000次循环后在1 A g-1下容量保留88%)。这种电极的独特结构为储能材料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全文链接: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nanoen.2022.108065